文|星海配资咨询平台
编辑|星海
文|星海
编辑|星海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辽沈战役打了52天,全歼国军45万,东北解放,举国振奋。东野各纵队纷纷立功请奖,唯独一纵沉默。枪没响,炮未开,连阵地都没踏进去。
李天佑坐镇全程,部队整装待命,却始终没接到出击命令。这支主力部队,为何在一场决定性大战中被“按兵不动”?
预备队出身,猛虎未动
1948年9月,辽沈战役正式打响。东野全军进入一级战备。部队调动、火车调度、电台联络,北起通化,南至沈阳,全线运转。李天佑带着一纵驻扎在高桥地区。命令明确:你们是“总预备队”。
展开剩余91%这个词听起来光鲜,实则沉重。预备队意味着不上场、不动身,关键时刻再说。李天佑接命时没说话,参谋处有人低声议论:我们这仗,是不是白来了。
一纵的历史不短,资历不浅。起于红五军,战平江起义,打过平型关,转战鲁西南,一路打进东北。成军之初,打下秀水河子,全歼三个美械师。那场仗,连杜聿明都得承认:“共军战法机动迅速,非增兵不可。”
之后一纵打“三下江南”,参与“四战四平”。能冲锋、能穿插、能夜战,能打正规军也能剿土匪。用兵不拖沓,撤退有秩序。伤亡率低,完成率高。
就是这么一支部队,这次被按在后面当了看客。
塔山阻击战开始前,东野集结八个纵队,火力铺开,展开攻坚。塔山虽名为山,实为村。小小几百人,地形险要,左右接海湾与丘陵,是锦州南援必经之路。
敌军调来主力,从葫芦岛方向东进,11个师开路,火炮密布,飞机支援。第54、62军为主攻,正面猛攻塔山村落。四纵和十一纵死死顶住,日夜交战,阵地反复易手。
四纵阵地一度被压。东野内部传出消息,局势紧张。一纵司令部准备动手,李天佑调集一师,战备就绪,命令班子待命。他亲自拨电话给吴克华,请求接防。
吴没答应,说:“后备力量还够。”
李天佑不甘心,又拨到总部,请求变更部署。电台那头传来消息:“再看情况。”
一纵整装待发三天三夜。枪械擦过三轮,弹药重新编号,战士轮番训练,时刻待命。
没人问为什么。命令在,不能动。
塔山顶住了。独立95师没能破防。四纵阵地最终稳住。一纵未出线。
营地静了一天。政工人员组织传达表扬文件,指战员听完没人鼓掌。李天佑开完会也不讲话。走回指挥所,一路不语。
塔山时机,错过上阵
1948年10月初,辽沈战役进入胶着阶段。锦州久攻不下,塔山战线吃紧。敌人调集11个师从葫芦岛方向东进,试图强行突破我军防线,为锦州解围。四纵、十一纵扛住了第一轮冲击,顶住了炮火,硬挡了敌人一波又一波集团冲锋。
但情况越来越危急。敌军换将,调来独立95师。这支部队背景特殊,由马家军整编组建,打仗不要命,白刃冲锋,不设防线。塔山正面阵地多次被炸平,步兵沟全被填埋。阵地泥土松动超过一尺,炮弹下去直接打出水来。
四纵的兵死守不退,几个连打光了又补。机枪手三小时换了四人。阵地前沿呼叫弹药补给,电话线被炸断,跑腿员被击中。参谋长亲自爬着送命令。整个塔山阵地,昼夜不歇,一块阵地反复易手六次。
李天佑坐不住了。他判断,这场仗四纵恐怕撑不住。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吴克华,提出愿意接防塔山阵地。一纵已在高桥方向完成集结,随时可以出发。
没答应。他说自己还有后备力量,坚持不换。李天佑没再多说。
第二天,情况没缓解。他又给东野总前委发报,建议抽调一纵一师支援塔山。命令没有批复。再等。营地里,战士整装,弹药装车,连夜待命。一线兵急,后方兵更急。等命令,比上战场还难熬。
李天佑在作战室外来回踱步。他不愿让战士闲着。他让指挥员复盘塔山地形,重新绘图。每个步兵班长都拿到塔山阵地图,每名士兵都安排了进入顺序。
一连连队夜间模拟攻击塔山地形,扛着沙袋翻越泥地。实战准备已做到极限,可上级始终未松口。东野高层判断:塔山虽急,但尚未失控,四纵还有能力守得住。
李天佑不甘心。他说不出口。他只能调集后勤,补齐弹药,命令各连进营训练,避免松散。
10月13日至15日,塔山最关键三天。独立95师带头冲阵,炮火掩护,前后三轮波浪式冲锋。四纵阵地正面塌陷,左翼被穿插,右翼出现裂口。一度传出“塔山恐失”警报。电话再次打到吴克华指挥部。吴说,“还可以顶。”
李天佑无言。他明白,自己不能越界。
到了15日黄昏,塔山态势趋稳。敌人伤亡惨重,攻击受阻,转入防御。一纵没有出动。
这是塔山阻击战中,一纵最接近实战的一刻。但最终,还是被按在原地。整整三天,集结,演练,准备,撤回。
战后总结,四纵凭借阵地优势、士气坚决和补给持续,守住了塔山。这一仗打得艰苦,也打出了名声。而一纵——准备了一切,却连阵地都没摸到。
士兵心里堵得慌。训练不敢懈怠,但没人提气。有人说,“不是我们不想打,是没让我们打。”
李天佑听见这些话。他不作回应。只是命令全军战备不解,等待下一次命令。他知道,下一次,如果再不上,那真说不过去了。
歼敌四十万,一纵没开枪
辽沈战役结束统计,全歼敌军四十五万,整个东北全境解放。通电传来,电台连夜播报各纵队捷报。东野各部陆续开总结会,战功统计排榜。一纵的榜单空白。
李天佑坐在指挥桌前,听完文件,没有发言。他知道,这一仗,一纵的名字注定排不上前几位。
指战员也知道。一个月前,满编待命;一个月后,零战伤、零阵亡、零战报。
东野的战役部署里,一纵始终扮演那个随时可以投入、但一直没投入的角色。塔山顶住了,不需要换防;锦州快攻成功,兵力绰绰有余;沈阳和平解放,一枪未发。
在辽西歼灭战中,一纵编组未调整。外围合围时,多个纵队推进清剿,一纵保持预备队状态未变。一次次集结,一次次等待,一次次按下命令又撤回。
战役中后段,有人私下提出调动一师参与外围剿残,但李天佑没批准。他知道,这时候调动已无意义。任务已定,顺序已排,换了也没位置可插。
战士心里不是没声音。营地里传出过怨言,私语不断。有人说,“一根刺刀没用,一发子弹没打,还说我们是主力。”也有人反驳:“没出手是因为信得过我们。”李天佑不表态。他不解释。没人比他更清楚士兵的心理。
有一天晚饭后,伙房推来一车肉,炖了一大锅。政工干部在食堂宣布:“辽沈战役大捷,庆功饭。”兵吃得慢。吃完后没人说话。那顿饭吃出一种沉默。
东野司令部通电表扬前线主攻纵队。文件传到一纵军部,政工处照样贴在板上。没人驻足围观。
李天佑调阅各师训练计划,亲自改签。命令下发,整顿一周,恢复战备。他知道,这口气必须找地方放。
这时候,改编命令来了。一纵,改为三十八军,整编入四野序列,准备南下。
新番号下发那天,全军集结,队列列于训练场。官兵列队听读命令,宣读结束,没人鼓掌。
李天佑站在台下,盯着部队。他目光扫过一排排士兵,语气平静:接下来,不会再等着。
天津开打,首破敌城
1949年1月,四野南下,进抵津门外围。傅作义守天津,有信心。他部下兵力完整,工事坚固,自信可守月余。
四野总攻部署中,三十八军列为主攻。李天佑指挥,曹里怀兼前指,率113、112、114师三面合围,自西向东突击。兄弟军团配合作战,四面围城。
1月14日清晨,总攻开始。
炮火铺路,整整三小时覆盖。天津外围工事被击毁,掩体炸塌,墙基震裂。三十八军主力连夜突前,113师担任突击。
城市战不同于野战。楼房多,街巷密,巷战硬碰硬。113师进城第一小时就遇重火力阻击。敌军设交叉火力网,楼内设射击孔,地道交错连接。
突击队带火焰喷射器、炸药包,逐栋清剿。楼房炸塌,街道火光。枪声绵延数小时不绝。
曹里怀坐不住。他身着短装,亲赴前线,与113师长贺东生一同前推。二人带着参谋小队进入前沿,指导突破口构建,组织掩护火力。
一条街打通,又一条街封锁。敌人反扑,火力压制被瓦解,一度形成胶着。
114师绕至敌背侧,炸毁其指挥部副营地,造成混乱。敌军混编营调配失序,天津守军战线失稳。
战至第二天凌晨,敌军司令部被炸毁一角,电台通信中断。三十八军113师率先冲入天津警备司令部,歼灭残敌,接管全城指挥设施。
此战仅用29小时。三十八军从第一枪打响,到最后一线歼灭,步步推进,几无反复。
天津解放那天,四野司令部电文表扬三十八军:“首破敌城,立功卓著。”
李天佑站在楼顶,望着天津市区逐渐升起的红旗。他没说话,只转身回了指挥部。
部队整编之后,向南转移。
海南战役、广西作战、广东推进,三十八军一路打穿13省。后又入朝作战,黄草岭阻击战,压制美军空降团,歼敌上万。
朝鲜战场那一战,三十八军打出“万岁军”的名号。
那个在辽沈战役中“没放几枪”的部队,终于把压着的火力,全数释放。
没有遗憾配资咨询平台。也不再沉默。
发布于:北京市元鼎证券——你的梦想,我们来守护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