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看成岭侧成峰,庐山的“打开”方式有很多种。但曾几何时,游客登临庐山,最直观的感受不是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诗意,而是“与黑车黑导游斗智斗勇”的狼狈。“不到三叠泉,不算庐山客”“不到石门涧,难识庐山面”……各类营销口号背后,是“园中园”“票中票”的难看吃相。这座被誉为“人文圣山”的世界遗产,一度与游客的心越走越远。

然而,近来故地重游的人们会发现,这座曾经高高在上的名山,有了更多人情味。变化,从门票改革开始。过去,庐山“一山多治”,各自为政、互争客源,就连导游都不清楚庐山景区要收多少钱。现在,游客购买一张票后,七天内可自由进出核心景区和环山十大景点,从而能够放慢脚步,细品庐山的人文与自然之美。今年国庆中秋期间,庐山核心景区闸机客流突破77万人次,同比增长超三成,这正是游客用脚步投出的信任票。

门票的“减法”,只是人情味的“加法”之一。庐山交通之乱、“黑车”横行曾饱受诟病,七成游客投诉指向出行难。如今,旺季全面换乘、车辆精准调度,游客不必再与“黑车”斗智斗勇,清晨看日出都有专线接驳。路通了,心顺了,游客投诉量去年同比下降四成。

更难得的是,这座千年名山学会了“弯腰服务”。索道站里,向游客免费提供非遗茶饼、山泉水、热银耳汤,把“枯燥等待”变成“旅途暖意”;从为现场求婚的情侣提供“终身免票”的诚意祝福到举办冰雪音乐会、跨年晚会,庐山不再端着架子,而是俯下身来,倾听年轻人的声音。

当然,改革并非一蹴而就。荒废的别墅尚待盘活,单一的业态有待丰富,服务的细节仍可打磨。从“门票捆绑”到“一票通达”,从“车挤人怨”到“路畅心暖”,从“守摊收租”到“主动服务”…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,在于回归“以人为本”,只有把游客体验放在首位,持续推出更多“值得再来”的业态,才能把庐山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。

统筹:赖星 胡晨欢 吴锺昊
制作:赖星 刘彬 郭杰文 王晓震
出品:新华社江西分社 半月谈杂志社
鸣谢:南昌农商银行
元鼎证券——你的梦想,我们来守护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